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之一,就是思想。思想就是创造力,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造就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思想影响人的进步和发展,要做一个有力量的人,就该让自己有思想,用不断的学习、用充满激情的生命点燃自己的思想之光。“八小时之外选择了什么,基本就可以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法官,如何不让自己年华虚度,如何提升人生的质量,如何创造性的做好工作,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协会会长夏建国的这一篇《挖掘我们思想的力量——读〈思想力〉有感》,不仅仅向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思想力》,更对我们法官如何提升自己做了很好的阐述,向大家推荐学习。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说这话的人是曾手挥宝剑一举改写了十八世纪欧洲历史的巨人拿破仑。
不久前的一个双休日,匆匆将《思想力》(张京成、李兴伟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看了一遍,掩卷之后不禁窃喜:这本好书没有被我错过!
始见“思想力”这个词,感觉有些眼生,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再查《新华词典》也无所获,看来是个新词。将《思想力》翻了半天,也始终未见关于“思想力”的释义。然而书中有“创造力就是思想力”这样的话,这让我大致能弄明白了:所谓思想力,就是创新的能力,就是想出好创意的能力。一个人凭籍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深思熟虑地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也就是好的创意,将其付诸实施后,取得了好的效果,这就是思想力。
《思想力》这本书就是一本谈创意的书,书也编得极有创意。编者通过20个成功实施思想力的案例,为我们详尽分析了20个财富神话的缔造者是如何诠释他们超凡的思想力的。该书主编认为:思想的主题都是人,所有的神话都是由人完成的。因此他们的成功是可以移植的,他们成功的经验可以成为点燃我们思想火花的导火索。
该书在体例和任务分析上不拘泥,不保守,针对不同的任务,分析的重点也不相同,为的是让读者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精神大餐,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群体的需求。另外,该书采用既有理论性又有故事性的分析方式,不但能够让读者获得一定的创意理论知识,而且也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炫彩和机构安排上也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外国任务,这让我们在了解这类任务的时候有一个全球性的视野,使我们的思想变得开放和全面,避免了闭门造车、画地为牢的片面思维;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选择了当前具有影响力的四类任务——地产大腕、网络传媒精英、工业设计少帅以及名人,这四个群体也是当前社会最活跃的群体;第六部分是献给“80后”的一道特餐,在这一步部分,该书介绍了目前正大红大紫的四个“80后”亿万财富新贵李想、戴志康、高燃、茅侃侃,意在通过这几个故事,为正在迷茫的“80后”提供一个奋斗的路标。
“不同凡响,才能改变世界。”这就是《思想力》告诉我们的,同时它还告诉我们:思想力其实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高深莫测,最有思想力的思想往往都是最简单的思想。迈克尔·戴尔的直销模式让戴尔电脑在市场中“一招鲜,吃遍天”;潘石屹的一个SOHO概念让他造的房子卖得大火特火;马云的B2B模式让中小企业主挣钱不再困难,同时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江南春电梯间安装电视的创意让广告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他自己得到了几十亿的财富;宁夏西部一个荒凉的城堡在张贤亮的手里变成了影视拍摄基地,《牧马人》、《黄河谣》、《红高粱》、《关中刀客》、《乔家大院》等100多部影视片拍摄于此,中国的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茅侃侃,在他刚刚22岁的时候,就凭借着Majoy真人实景游戏达到了3亿人民币的身家。确实,很多好的创意往往都是最简单、最直白的。既没有曲径通幽的曲折蜿蜒,也没有山重水复的层峦叠翠。有的只是对某个问题的专注而深入的思考,需要的是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从人们的司空见惯中去发现新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以及达到某个目标的最佳途径。
读罢全书,掩卷后心中波翻浪涌,深藏于心中那久触动的激情还真被点燃了。是的,这是一个创意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凭借思想力的支点撬动地球,成为世人注目的中心。在这个思想力较量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创意之父英国人约翰·霍金斯曾说:“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在今天这个被互联网紧密扭结在一起的地球上,我们象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创意,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正在轰然有声地席卷着全球。可以说,创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最强大的引擎。微软之父比尔·盖茨也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这个时代,谁能拥有精彩的创意,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思想力,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这样一本书对我们法官有哪些启示和教益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这是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大家也都很认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新发展新进步,才有出路。创新就是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等不靠,敢想敢干。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陆,敢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敢闯别人未闯的领域。也就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创新,贵在新,重在创,说到底还是先得有创意,而创意来自思想力。虽然审判工作相对于经济工作来说,局限性较大,能让我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但并不等于不需要创新。其实,在我们审判工作和法院建设的许多工作中,我们都十分需要树立创新意识,都需要有好的创意,都需要思想力的介入。人们常说:生活之树常青。对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来说,法律总是相对滞后的。因此,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涉法的新情况新问题光靠本本和原有的经验是难以正确处理的,需要我们针对新的法律应用问题,在深刻理解立法原意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造性的去适用法律,以自己的思想力创造出正确的判例。这样办案就不是机械的,而是在忠实于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创造性的裁判案件,从而实现公平与正义。
要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伟大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只要你拥有强大的思想力,你就可以成为某方面舞台上的主角。但如果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在工作上习惯于一切都等上面发文件,等领导下指示,那么你的工作肯定是被动的、消极的、机械的。既没有超前的意识,也不会有创新的亮点。久而久之,必然落伍掉队,最终会被时代抛弃。纵观《思想力》一书,其中许多案件都告诉我们:成功的人,大都是时刻保持了高度危机意识的人。他们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创新,否则就会被别人甩到后面,就会被淹没在一浪接一浪的创新潮下面。被人称为“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领袖”万科集团总经理王石在谈到竞争时曾说:“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只有出新招才可能近制胜”。只有时刻意识到危机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地化解危机,在风云际会的竞争年代,勇立潮头,破浪前进。今天的法官仅凭熟悉法律法规和积累下的一些办案经验,也许可以凑和着办案,但绝对办不出有亮点的案子,更办不出可以作为经典判例的案件。而且,会常常面对某些新型案件束手无策,那样离被淘汰就为期不远了。
要有很强的学习意识。没有哪个时代象今天这样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一个共同的紧迫任务:学习!我们谈创新、说创意、论思想力,其根本都在学习。知识是一切思想和创意的源头。过去,一个上过大学的人,寒窗十几年,读了一大堆书,出校门后工作,即使不再学习,也可以勉强混一辈子了。但今夕何夕?时光流到21世纪了,不管你曾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要仅凭在学校读的那堆书应付工作,恐已十分不易,更不要谈创新发展了,因为知识在这个朝代每天在以几何级数增长和更新。身处当代,别说几年几月不学习,就是几日不学习,都有可能对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听不懂、看不懂,都有可能发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类的笑话。学习需讲究方法,自古皆然。今天会不会学习已变成了一种能力要求,学习能力强,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对个人学习来说,既要着眼当前工作需要,又要考虑个人的长远发展。既要学那些当前工作中急需的,也要学些关系一个人素质提升的知识。学不学是个态度问题;会不会学习则是个能力问题。只有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为点燃自己思想力爆发的导火索源源不断地注入优质“燃料”,才有可能不断享受自己思想力带来的创新喜悦。
作为在职法官,我们的学习一般不会有专门的大块时间,而大都只能在自己的八小时之外安排。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是我们私人的财富,我们可以选择诸多的支配方法。我曾同一位年轻朋友说: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八小时意外选择了什么,基本就可以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的,我们的生活是由一系列的选择组成的,而选择将决定着我们的命运,因为生命就是由这些选择串连起来的。周末的你,可以选择睡懒觉,可以选择加班,也可以选择爬山,还可以选择读书。选择睡觉,你将变成一个懒汉;选择加班,你工作任务将完成的快些;选择爬山,你可以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选择读书,你就可能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选择还有很多。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既然我们选择了“当好法官”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如何去运用和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就不应该再是个问题了。
《思想力》书中的那些成功人士的事迹还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伟大时代,一切梦想皆是可以成真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挖掘、挖掘、再挖掘我们自己思想的力量。让它露出头角,让它放出光辉,让它结出硕果,让它为我们提升人生的质量。被誉为“赋予建筑以思想的商人”潘石屹认为:“充满创意的生命才是真正有质量的生命,才能够活出生命真正的意义和精彩,而简单的重复就是对生命的浪费,它会使生活疲惫无味。”我们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难也不难。只要我们激活自己思想的激情,点燃自己的思想力,一切皆有可能。行笔至此,突然想用一句自己十分欣赏的广告词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