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院上门调解,我们一家人终于和好如初!”这句话说得很普通,但讲这个话的人却有些特别,他叫赵某,法律本科科班出身,讲起别人的案子头头是道,面对自己家庭的纠纷,却无能为力,身心焦粹。这句话的故事要回到10天前。
10月10日,赵某的妻子曹某来葛洲坝法院立案窗口咨询离婚事宜,两人已协商一致,但由于丈夫身患俗称的“重症肌无力”卧床不起,民政局不能上门服务,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请求法院上门服务办理离婚。
在曹某前来咨询的过程中,立案庭法官看出她满腹委屈,感觉其中事有蹊跷,当天下午,就联络民事庭副庭长郑雄心、立案庭和办公室一行三人如约上门。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公公和公婆年近80,女儿5岁,正上幼儿园,一年前曹某的爱人赵某患上了“重症肌无力”,瘫痪在床无法自理,生活的重压一下子落到了妻子身上。可面对法官,两位老人老泪纵横,数落着儿媳妇的种种不是,儿媳妇的曹某也是一肚子委屈。说到激动处,老太婆手脚颤抖,几次差点摔倒。
眼看双方剑拨弩张,火药味十足。郑庭长及时将老太婆劝离到一边的房间休息,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环顾四周,房间尽管零乱,但四处都是小孩的玩具,随即将话题转移到小孩的身上。尽管老人与儿媳有种种的矛盾,但都认为双方对小孩付出了心血、倾注了真情,于是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案件存在着调解的可能。郑庭长从小孩的成长教育为切入点,谈到老人的身体健康、赵某的康复,迂回探明了两位老人和儿媳的误会。原来,婆婆和儿媳常因一些家庭琐事有些摩擦,近日,儿子儿媳因拆迁分得了一套还建房,围绕该套房屋双方又有些误会,最终导致摩擦升级,最终演变成目前的情况。
了解清楚情况后,上门服务的法官们又分别给婆婆和媳妇做工作,引导她们回忆起共同经历的困难,想到对方的付出,近三个小时里,一行人没喝一杯水,但明显感觉到气氛已经缓和,最终,双方前嫌尽释。临行时,郑法官吩咐患病的赵某要振作精神,安心养病,做老人和媳妇的双面胶,既要讲法,更要讲情,讲理。
10天后,有了开头的一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