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宜昌市葛洲坝人民法院官方网站,今天是:

7年“糊涂账”巧化解 借贷注重“明、清、慎”

2025-10-20 10:21
来源: 综合审判庭
作者: 陈静    浏览: 154

“一笔笔账目理清楚了,我这才弄明白这两笔钱确实已经处理过,自愿撤回起诉。”近日,一起因多笔借贷往来账目交错混淆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在承办法官及助理的细致核查与耐心调处下顺利化解。

案情回顾

李女士与陈先生系朋友关系,2018年至2023年,陈先生多次以资金周转为由向李女士借款,双方通过银行、微信频繁转账,部分借款存在“预扣利息”“借条重签”等情况,且未明确每次还款对应的债务,账目逐渐纠缠不清。2024年5月,李女士曾就80余万元借款及利息将陈先生诉至法院,不久,双方达成调解并由法院出具调解书,陈先生向李女士支付借款及相应利息。因陈先生未按调解书履行,该案已进入执行程序。不料,2025年,李女士再次起诉主张陈先生尚欠2020年3月借款剩余本金8万元、2022年10月借款15万元及对应利息,合计30万余元。

陈先生则辩称:2020年3月的借款本息20万元已在2021年3月还清,2022年10月的15万元借款已计入重新签的50万元借条,且包含在2024年的调解金额中,李女士属于重复主张。

法院审理

案件审理中,承办法官意识到,理清账目是化解这起纠纷的关键。由于双方借贷时间跨度长、笔数多、借款凭证不规范,法官指导助理以“逐笔核对、法律适配”为思路,将2018年至2024年双方相关银行转账、微信记录、借条、调解协议、2024年案件中所提交的证据等逐一梳理,制作往来明细表,明确每笔款项的时间、金额、性质及对应借款凭证。法官依照法律规定,结合借款到期时间、担保情况,认定陈先生2021年3月的20万元还款,优先清偿了2020年3月已到期的19.1万元借款本息;同时比对2024年案件调解金额的构成,确认2022年10月15万元已包含在当时50万元的借条中,属于重复主张。

据此,承办法官和法官助理多次与双方“背对背”沟通--向李女士展示账目明细与法律依据,说明其主张缺乏事实支撑,诉请难以支持;向陈先生释明还款凭证留存的重要性。经过多次微信、电话、当面沟通,陈先生补充了2020年3月部分借款利息的给付方式,李女士主动提交了撤诉申请。

法官寄语:民间借贷需“明账” 依法留证避纠纷

近年来,葛洲坝法院受理了多起长期、多笔民间借贷“账目缠夹”类纠纷,通过此类案件的审理,想给普通民众参与民间借款活动一些启示与建议:

“明”在凭证:书面约定+明确备注。借款时签订书面合同、载明借贷双方信息、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期限、交付方式、逾期还款责任;转账时备注“借款”“偿还**借款本金/利息”,尽量避免现金交付,确需现金交付时应留存收款收据。

“清”在账目:定期对账+及时销账。长期、多笔借贷应定期核对账目,实现“每笔借款可追溯、每笔还款可对应”,还款后收回借条或要求债权人出具《债务结清证明》,避免借条重复出具、债务混淆。若通过第三方账户借/还款,备注“代**借/还款”。

“慎”在主张:理性维权+尊重事实。起诉前应梳理全部往来凭证,包括借条、转账记录、对账记录、沟通记录(微信/短信/通话),排除已偿还、已在其他案件中处理的债务、核算合法本息,避免重复主张;若对账目有争议,可先通过协商、调解理清事实,再依法维权;防范时效风险,及时主张权利,还可通过“书面催告、协商对账”等方式中断时效(需留存催告记录)。

通过“凭证规范化、账目动态化、主张理性化”,既能降低借贷双方的法律风险,也能在纠纷发生时快速厘清事实,避免陷入“一笔旧账、多次诉讼”的诉累,同时守住法律与风险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