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要走上法庭,没想到在社区里就把问题解决了”。近日,在葛洲坝法院、葛洲坝街办东湖社区的多方联动下,三位被告当场履行了缴费义务,缴清了拖欠的物业费,一场持续两年多的物业纠纷就此圆满化解。
2013年,一家物业公司与当地某实业公司签订合同,为该实业公司下属小区提供物业服务。合同到期后,物业公司继续服务至2021年11月,而小区内三位业主作为物业服务使用人,却拖欠了2019年1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的物业费,被告业主以房屋非商品房、物业合同无效及物业违规收费和服务缺失为由拒绝缴纳物业费。多次催缴无果后,物业公司在律师的协助下诉至法院。
接到案件后,葛洲坝法院秉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理念,没有简单进入诉讼程序,而是通过“法院派单”形式联动葛洲坝街办东湖社区,启动“法院+社区+N”解纷机制。法院向社区反馈案件基本情况,社区迅速响应,主动提供场地支持,协助搭建沟通桥梁;物业公司的律师也到场参与,从专业角度解释合同条款与法律依据,让三位被告更清晰地了解权利义务。
调解现场,三位业主起初情绪激动,抱怨物业不作为。待他们平静后,承办法官一方面向业主们解释道:物业合同到期后仍继续提供服务,这便形成了事实服务关系,因此缴纳费用是业主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承办法官建议物业在后续工作中优化服务,并加强与业主的沟通。随后,社区工作者又劝双方各退一步,即业主缴费,物业改进服务。律师也补充表示,愿意在合理范围内就费用问题进行协商,以争取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社区工作人员耐心疏导、律师专业说明合同细节,让被告逐渐理解物业公司的服务付出,物业公司也承诺优化服务。最终,三位被告即时履行缴费义务,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在基层妥善化解。
从葛洲坝法院的司法引领与“派单”联动,到社区的基层优势,再到律师等“N”方专业力量的补充,“法院+社区+N”模式打破单一解纷壁垒,使不同力量协同发力。对于物业纠纷、邻里矛盾这类常见的民生争议而言,这样的联动模式提供了一种更贴近基层实际的化解思路,后续,法院将继续实行并优化这种联动机制,让纠纷化解更高效、更贴近群众需求,也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不断落地生根。